其實在恐怖片當中表達正面訊息的作品並不罕見,不可少的是勸人不做虧心事的概念──不在話下。但這部【人群中的臉】(Faces in the crowd)帶來一個驚悚片中正面訊息的新議題”愛和認同”,試圖打破我們對於周遭熟悉的人的樣貌,甚至可以延伸思考到超過”人”而到”事”、”物”、時間”上面,也讓我們不得不注意到感官的可信度。而我從一個基督徒的角度看事物,一般恐怖片中的超自然現象與神怪往往不對我造成恐懼,真正的恐懼反而是那些貼近生活的傷害、反常的現象和躲在社會角落的罪惡,而這部電影正是在觀眾的心靈上施壓。
故事是敘述女主角安娜(Milla Jovovich飾)一次與朋友從夜店離開之後單獨回家的路上驚見一位少女被殺,卻不小心被壞人發現且抓到,就在兩人的爭執中不小心被對方推下橋,醒來之後卻發現眼前盡是自己不認識的人,受盡驚嚇的她在醫生的檢驗中得知自己大腦受損,以至於失去了辨識人面貌的能力,任何人旦離開她的視線又再次出現,便會在她眼前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於是安娜開使重新生活並且以不同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然而在這大傷未癒的時刻,壞人卻一直在四周伺機而動…
然而在這裡我撇開這部電影裡頭潛伏的壞人這個主要的驚悚要素不談,端看女主角失去辨識人面貌的功能來反思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在電影裡面一個醫生說到:「自從人類建立部落以來,人類一直是用面貌來辨認彼此之間的關係,是敵是友。」然而失去辨識面貌能力的安娜也因此面臨了超乎想像的問題,身為老師的她無法認出自己的學生,使得工作遇上前所未有的困難,甚至連自己的父親也認不出來,在這困難的時刻,安娜只能依靠她所愛的人──布萊斯。可惜連她所愛的人的面貌在她眼中仍然不斷改變,在這個時刻,她只能緊緊抓住這唯一的依靠。但是她卻不全然了解,她當下的依靠是什麼…
而這不經意的告訴我們,人的面貌所代表身份的比例,在他人的眼中遠遠大過於人腦中的思想,一個人的外貌不一定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但卻充分的代表一個人的身份。這考驗了我們是如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的人,是認識彼此的軀殼,還是內在? 當一個人失去了辨識面貌的能力,她如何認出與她熟悉的人?
突破上一個問題,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就在安娜正要坦然面對新生活的時候,因意外在一次夜店裡認錯了自己所愛的人,而與另一個男人接吻,她的男人決定要離開她。傷心難過的安娜,繼續試圖尋找她所能倚靠的人,直到安娜又再一次失去自己所愛的人,就在那個愛的關係斷裂的剎那,無法辨識面貌的安娜才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當初離開她的人並不是布萊斯,甚至誰都不是,而是”愛”。
因著無法辨識面貌,愛成了安娜對於周遭的人信任的指標,而回到現實當中,我才了解,我們彼此的認同不應在乎身份,乃在乎彼此中間的關係是如何連結。而這也是每個人最初產生認同的方式吧,就在一個嬰孩還不曉得母親是誰,甚至不曉得”母親”這個詞所代表意義的時候,仍然能透過母愛來了解,從而認同另一個人(他的母親),從這個概念延伸,我們所倚靠的神不也是如此嗎? 神莫大的智慧就在於祂是愛的表象,除此之外,祂並不讓人類看見祂的面貌,於是我們從生活中的愛來感受神的存在,我們並沒有直接的與神接觸,然而透過愛,我們對神產生認同。
反關電影裡頭的安娜,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倚靠過布萊斯,布萊斯只不過是那個軀殼的名字,自從安娜無法辨識面貌的剎那,布萊斯就已經不存在,而安娜口中依然的”布萊斯”只不過是愛的代名詞而已,直到最後,她終於發現…
「and just when I thought I lost everything.
「I found a face.
「one face...I can always read…
「love.」by Anna (人群中的臉)
我們常以為我們在倚靠某個人,其實我們真正倚靠的是自己與那個人中間的愛的關係。神是愛。於是我合理的推論,每個人的心裡其實都是願意以靠神的。
神賜給了人類一個最自然的方式去認識祂,然而人卻自己為神創造了許多樣貌與名稱,我想,與其唱唱跳跳,能夠把愛表現出來,才是對神真正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