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次寫一篇東西放在這邊,就有種生活被重整收納的感覺,那凌亂的人類經驗也就得以被感激,感激過了,一切又煥然一新,就像在海邊低頭撿拾的貝殼,幾經清洗,才能還原那自然賦予的亮麗。

      上一次新增的文章還在最頂,但已經有點模糊陌生,其實這幾個禮拜過目的電影有好些值得放在”視角”裡面,不過每次面對電腦就有種提不起勁的感覺,好像把想法付諸文字的能力並沒有跟著我一起開學,對我來說,也勉強算是有些沮喪吧。

      老實說,某些困難在於當我決定要寫【聽風者】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無法在不破梗的情況下寫出我所要表達的概念,若不一一道破劇情,又如何能從故事中蒸餾出”視角”所需的精華呢? 然而面對一部才在上映的電影,如果直接破梗,為免也有點沒品。為此實在讓我有點困擾,讓我不禁想到某老師之前在台上解釋”觀後感”和”評論”的差別。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像心得那樣,把一些欣賞完之後隨機獲得的感觸給記錄下來,心得這個兩個字聽來有些蠢,好像只有國小生才適用,但若認真一想「心」「得」的本意,就讓人有些肅然起敬了,相較之下評論反而顯得很渺小,而評論冷冽的殘酷,又將凌駕在其實質的準確性之上,非常直接的摧毀評論存在的價值。然而在精益求精的人類社會當中,不論是評論者或是評論本身都以一種高姿態呈現在眾人眼前,用一種毫無生命力的角度在看待一部藝術作品。有時候我甚至不覺得殘忍,取而代之的是可笑吧,若不帶著生命、情感去創作,那種作品根本的失去了美感和名為「藝術」該有的尊嚴,於是我們反觀那帶著生命、情感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我們又有什麼資格用冷血的評論來斷定它的價值呢?

      不帶著感情和生命力的評論儘管去評論那些不用心創作的作品(亦或說我們根本連一個作品都用不著下評論,因為我們有什麼能力能夠看清楚別人是否有用心,並那些多人合力完成的作品,裡面總會有用心的人,這樣我們還有資格否定什麼呢?),而那些真正的藝術,對於敞開心胸的人來說,總是使人「心得」的。這樣看來,無論是詩、畫、書法、相片、小說、場景、燈光、電影、音樂、舞蹈、模型、雕塑、蛋糕、服飾、吊飾、店面裝潢、花園…..…………………………………...….………..…………………………………………………………………………………………………………………………………………………………………………………………………………………………………………………………………………….都有能使人「心得」的美好,而人類那裝模作樣的客觀,破壞了多少藝術隱含的生命力,或隨著"專業”的所好而誤導了哪個創作者的自我使藝術的美感逐漸失真。
那「視角」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我本來在心中賦與的全名為「以愛為出發視角的影評」,但現在看來這樣的定義似乎有些錯誤,若是如此,就變成我在評論一部電影有沒有愛? 或哪裡有愛,哪裡沒有,這樣的行為簡直比評論好壞更加無恥,連我自己都無法忍受自己。好在那只是文字上的事情,實際上來說,「視角」並非評論,也不是觀後感,而是希望能夠成為一種「發現」,發現作品中存在的美好、發現作品元素本身的美好。於是我很少將勵志電影收錄在「視角」裡面,那似乎是不太需要的。

      而今視角還要繼續下去,因為世界上美好的元素就是如此的多,能夠使「視角」減量的只剩下我的懶惰,然而我不好推辭,因為能讓世界變美的人多多益善。我想不管是欣賞什麼,都有著一樣的困難,那就是我們如何拿掉自己的有色眼鏡、擺脫自己的成見來欣賞,卻又不會淪落入客觀、分析當中,以至於失掉欣賞背後的情感與真心呢? 那是一種清澈而中立的主觀體驗,但就像在那最強之矛與最強之盾的中間,有時候我會覺得,只有盲人能夠處於那樣的美麗境界。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庸章句)

 


「庸者,平常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0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